从地理形态到文化符号:浙西南地名“坦”的历史演变 徐小晴李扬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浙江杭州) 民间地名及其变迁,通常隐含着其区域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坦”用于命名平坦土地上的田土类型或聚落,在各地历史上多有所见。浙西南的“坦”通常指分布于河谷平原以及山溪滩地的聚落,并在民间的长期使用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社会变迁中,地名“坦”或随着人群迁徙而被淡忘,或随着国家制度的推行而被取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它又衍生为民间会社组织的组成单元,具有身份、地域认同的意义,被人们保存、使用和流传,进而成为区域社会中超越地名意义的文化符号。 “坦”;聚落;地理形态;文化符号 S-09;K 地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对地名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其背后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经济过程。目前,学界在具体的聚落地名研究中,存在不同的研究路径。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专门学科,与语言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紧密相联,主要通过梳理地名的音、形、义、位、类等要素,对某一专名进行史源辨析。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大清光绪十有七年()岁次辛卯夏六月之吉, 玗头坦、西垵坦、官堰头经理同立。 首先,不同“村坦”的角色不同,收取会费的方式不同,享有的权益亦有差别。丑年轮值的原是玗头坦和西垵坦,碑文中其居民称“玗、西保赛户众”。他们较早成为了七月秋赛会的会众,也是置田、屋的主体。随着时间的变化,区域内的新人群或其他聚落逐渐加入,共享共营了这两个“坦”,官堰头即是如此。上述碑文中,官堰头尚不称“坦”,其居民只称“官堰头众”。不过官堰头在其中贡献了六分之一的会产,减轻了玗头坦和西垵坦的压力,相应地亦享有六分之一的权益。并且值年之戏也在此谢戏。两坑门在其中居于边缘地位,当其他“村坦”捐款助会时,两坑门“未捐缘银”,亦无执事人员。所以,这些仓屋田硕与其毫无关系。值年时,两坑门的民众仍要按照“老丁每丁科大钱二百文,新丁每丁科大钱二百五十文”的“依丁科赀法”捐资。除此之外,“坦”内各项资产也由各董商酌经理。 其次,“坦”含有身份认同的意义,在会“村坦”的个体被强制要求加入七月会。石练一带是移民社会,其地形平坦、水资源充足、利于农耕,在历史时期不断有移民迁入,现如今当地的居民分别于明中叶、明季、康熙至乾隆。等时间迁入。太平天国战乱也对当地造成巨大损失,年太平军与清军在遂昌激战,瘟疫流行,死者众多。战后亦有移民迁入。对于在会“村坦”的新移民,七月会并不排斥,只是强制其交钱入会,否则即被驱赶出境。这一规定对于各在会“村坦”均有约束力,入会与否成为衡量移民能否被接纳的重要标准。 再次,为“小大年”会事置办的田产还发挥着原属朝廷社仓体系所承担的社会救济职能。遂昌山多田少,粮食产出不多,在地广人稀之时,未有旱干灾歉。随着“篷民四集,林木砍伐,泉源伤损,易致旱干”,嘉庆二十五年()发生了饥荒。在此背景下,道光年间遂昌县设立了五十余所社仓。之后的太平天国战乱破坏了这一系统,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光绪初年,遂昌县又广建社仓,在今石练镇范围内,就有象岗、宏岗、柳村、定村、苏村、黄墩、石练七处建仓储谷之地。当时在玗头、西垵、官堰头一带未见社仓,但《既济户碑》所展示的会田所得的稻谷在青黄不接的谷雨时节贷出,待秋收后的寒露时节收回,并称之为“既济户租谷”,这种借贷救济的模式与社仓之义相同。考虑到战后民众生计困难,其意义尤为重大。 在七月会活动中,以“十六坦”为基础形成的自治组织,是维系当地社会的重要纽带。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坦”指称的不仅是一个聚落或村落,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的单元。它不止在会期内发挥作用,也因其事关生产事务、社会救济、身份认同等,具备权责关系。这些历时形成的组织制度有效地促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区域自治。明清以降至建国前夕,浙南山区人口和聚落多次变化,社会亦经历数次变革。但不论如何变化,“十六坦”总是为居民所保留,并能不断整合区域的人群和社会。 (三)七月会组织的现代变化:“坦”的文化重构 在现代社会,“坦”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年七月会停办之前的十六坦分别是黄皮、苏村、上仓坛、月山下、洞门下、沙墩儿、垵下、姚埠、黄墩、横岗、项岭头、定村、方村、大路街、官堰头、淤头。年恢复七月会后,村落和人群多有变化,而这一文化惯习早已嵌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七月会仍以十六坦为额,分别是黄皮、金苏、练兴、石练上街、石练中街、石练下街、垵下、姚埠、黄墩、宏岗、项岭头、定溪、爱丰、柳村、路堰、淤头。随着七月会的举办,“石练十六坦”也远近闻名。 现今的“坦”,其范围渐渐与行政村吻合。年,石练生产队分作三个大队,年分别改称上街大队、中街大队和下街大队,并于年各自改作行政村。宏岗、象岗本是两个独立的行政村,年合并为宏象行政村,所以“宏岗坦”有时又称作“宏象坦”。象岗村民建国前不参与七月会,现在也被纳入到了信仰范围中。大路街和官堰头两个自然村,于年一起组成了路堰大队,至年改称路堰行政村。故而今日大路街和官堰头合并为“路堰坦”,也是由来有自。因为石练街和路堰的行政区划变革,在年七月会重新恢复后,它们的坦份也就随之更改,并匀出两个坦份给新兴的移民村落练兴、爱丰。 可见,“坦”和村落联系紧密,既具备一定的实体空间范围,也有很强的伸缩性。它会靠拢不同时期的国家行政区划单位,并重新映射到信仰仪式的表述中。“坦”是民间习称,并经常按照来自官方的行政区划制度,对自身所指的范围进行调适。在七月会,“坦”维系着练溪流域社会,拥有着宗教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功能。当代“坦份”的挪移,与国家基层行政区划变更密切相关。基层行政组织(乡里制度)、聚落因时而迁,“坦”却在乡村活动中保存下来。它体现了区域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亦是现代社会暗含着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 四、结语 传统社会中,依据地理形态的特点,民间存在着名称各异的地名。在这些代表不同类型土地的名称中,“坦”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南方地区多丘陵山地,平坦地区显得格外突出。 除了浙西南以外,在吴语区的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着使用“坦”做地名的现象,各地“坦”的含义亦有不同。在太湖平原,“坦”是一块田地的名称,多指代无岸的田土,与“圩”、“?”等有岸的土地相反。例如,江阴县东南乡地势低洼,田土被水道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区块。在明代这些区块已被命名为“某某圩”、“某某坦”。“圩”四周有堤岸包围,“坦”四周没有堤岸。长兴县的田土被命名为“?”和“坦”,“凡在污下当水之冲者,必有圩岸围之如斗之状,其名曰?。若在山麓平坦处者,名曰坦。又有曰圩,曰沟,曰号者,相因久矣。”明代太湖圩田全面开发,“圩田”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将“坦”筑起围岸防涝,进而转化成“圩”自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在明代官员的讨论,以及今日的学术研究中,“圩”、“?”这些被人力改造的田土一直是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