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_____

不出门的时候,74岁的黄永松腰间依然束着一只黑色的小包,装着一只莱卡相机、一串钥匙、一支普通的水笔、一个手掌大的本子、一本护照、一点零钱、存折,还有两本只有四指大小的书,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一本是《唐诗三百首》。这两本小书是几年前黄永松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的,破损处被细心地贴了透明胶纸。

做了46年田野调查,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工具。他将这些物品披挂在身,时刻准备出门。从太原往北走,村落密集,太阳直射大地时,总有蹲在门口吃面的老乡。五月里槐花正开,运气好的话,能赶上一碗槐花面。浙江苍南县山多,黄永松在这里遇到的是一间即将消失的染坊。再往北走,楠溪江畔的村落里,濒临坍圮的老建筑也出现在黄永松的镜头里。

_____

《汉声》总编辑黄永松

供内服用的《汉声》

《中国结》、《夹缬》、《古镇碛口》、《惠山泥人》都是黄永松和《汉声》的编辑「走」出来的。

《中国结》是国内最早整理编织结绳艺术,将之命名为中国结的出版书籍。《夹缬》则留住了中国最后一个夹缬印染作坊,将失传数百年的民间印染工艺完整地记录下来。耗时8年的《惠山泥人》,将几乎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从老匠人的手里传承下来。《黄河十四走》作者十四次走访黄河,搜集整理民间艺术,使之免遭人亡艺绝的境遇。《目击抗战五十年》收录两岸抗战时期的老照片,提供了另一种历史角度……

年,英国BBC在世界各地拍摄「传承的英雄」纪录片,由《汉声》参与手工艺垂直整合与保护的「天工慈城」(浙江省宁波市)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一处。

《汉声》被归类为杂志,但无论出版形态,还是选题容量,都远远超过了一本杂志。

《山西面食》接近正方形,左上角打孔,方便读者做饭时挂在厨房。《戏出年画》、《惠山泥人》、《老月份广告牌》是大开本,《水八仙》又小一点。《汉声》的设计多次在国际和国内获奖,这本从台北成长起来的杂志,一次一次地制造惊喜。

接受采访时,黄永松刚从福建莆田调研回来,穿着白色的短袖汗衫,蓝布长裤略显宽大,越发显得他身形消瘦。说话时,他定定地看着你,一点微笑缀在嘴角。灰白的发际线向上走,毫无遮挡的眼睛格外有神。

自年第一次来大陆,黄永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说一口地道的普通话,语气缓慢、用词客气,但台湾口音的软糯已几不可闻。

在南通采风,他席地而坐,对要在地上铺纸才坐下的年轻人摇头,「这个时节大地能量最大,坐地上,多幸福」,彼时正值芒种。

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常在自己的书里写一句话:供内服用。黄永松也将《汉声》的表达视作一味药,供国人内服。

在台北八德路的《汉声》编辑部,入口被设计为葫芦形状,意为「这里面究竟卖了什么药?」

穿红衣的年轻人

年夏天,27岁的黄永松遇到吴美云。吴美云的祖父吴铁城,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上海市市长,年移居台湾后。留学归来的吴美云,厌倦了旗袍和社交,打算办报。

70年代的台湾,「戒严」的阴影仍在,文化的裂缝却已出现。《汉声》正是这裂缝透出来的光。初次见吴美云,黄永松晚到了两个小时,穿着橘红色上衣的年轻人顶着半长的头发,个子高高的,很帅。

黄永松和父亲

高中时,黄永松的国文老师有学者,还有诗人,他们在课堂上教夫子之道、唐诗宋词和现代诗,「常常和同学聊天,很有激情」,给了这一代年轻人自由的文化习气。

读国立艺专的时候,黄永松便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这个从桃园县龙潭来的乡下孩子成绩不错,却并不喜欢待在教室里学习。他常在校外交际,跟着哥哥姐姐办画展、拍电影。没事的时候,躺在校园的草地上,听火车驶近又远去。国立艺专的教官出了名的严格,黄永松的操行成绩常常濒临不及格。

国立艺专美术科毕业后,黄永松混迹在片场做美术指导。大学时,他任艺术指导参与过一部黑白长片和一些实验电影,口碑不错。一起拍电影的朋友将他介绍给吴美云时,他没有编过报纸、杂志。

「那个时候台湾百废待兴,年轻人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黄永松回忆说。

第一期的《汉声》还叫《Echo》,全英文版。除吴美云、黄永松外,姚孟嘉、奚淞也在第二期加入,四个人被称作「汉声四君子」。

《汉声》四君子,姚孟嘉、奚淞、黄永松、吴美云(从左到右)

第一期做完,《Echo》放弃了试图左右社会环境的主张,转而将目光投向乡村和民俗文化。

做杂志之初,吴美云便有向外国人介绍东方中国的愿望。《Echo》这味药不错。年,BBC通过这本杂志来到台湾,找到最地道的东方生活方式。在这部名为《ThequestionofBalence》的纪录片中,吴美云、黄永松、姚孟嘉出镜,介绍八卦、土地公、传统礼俗和祭祀。

「大家都看不起台湾,看不起东方文化,只记得清代我们被列强欺负的历史。这些事实都不能忘记」,生于年的黄永松,距离屈辱的历史很近,最开始《汉声》这味药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重。

年,乡土文化在台湾蔓延,移居岛内的外省人开始反思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Echo》也在这一年,开始出版中文版,「供内」服用,取名《汉声》,「大汉天声」的意思。

纸上的纪录片

做杂志之前,黄永松曾参与筹拍两部纪录片,一部拍京剧,一部拍老兵。

拍京剧时,导演让黄永松去戏校拍戏服和行头,他挂着相机就去了。拿回来导演说,不行,你得把戏服上的纹样和花朵特写拍下来。好,再回去拍。拍完还是不行,你得把头冠上的所有的头饰都解开,一件件单独拍下来,还要记下名称和用处。黄永松第一次知道,纪录片要这么拍。

另一部纪录片拍退伍老兵。汽车上,镜头里的主角静静地望着车窗,外面是「四川麻辣锅」、「山西面馆」、「真北平」。导演就这么一直拍,黄永松在一旁看,拍到最后黄永松才意识到,老兵在想家,从这些「家乡味」招牌里想家了。

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影响了《汉声》的编辑风格,克制、严谨,像做学术研究一样,又感情丰富。「情理并重,精严俱足」,成为编辑们的家训,「在边做边学中成长」。

《中国米食》的封面是由不同国家的米粒构成的「米」字,这是编辑一颗一颗地拼起来的。《山西面食》的三册封面是用面粉撒出来的三个不同的「面」字。为了做水八仙专题,编辑们等着8种植物发芽、收获,足足忙了一年,还要再花上一年查漏补缺。《中国结》的编辑在三年内成为中国结的专家。

黄永松在山西做《山西面食》的采访

《汉声》







































脸部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复方斑蝥胶囊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yxly/5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