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按:在赶考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文化的作用润物无声。日前,中共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关党委国资处、计财处党支部走进结对帮扶村——武义县柳城镇乌漱村开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笔者有幸参加其中,得以一睹这个具有畲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的独特风采。

乌漱村,位于武义县南部偏西南的一隅边沿山区,坐落在竹客乡北部黄历岱尖山腰的陡坡盆地上,海拔余米。距离武义县城56公里,至柳城镇10公里。全村现有户人,主姓吴,其他为周、陈、祝、丁、全5个姓。这是一个建在半山腰的小山村,山村不大,依山而上,层层堆叠,错落有致,远观极致“布达拉宫”伟岸,近看历史痕迹细腻清晰。靠山吃山,不规则石块堆叠出了有序的围墙、房基、阶梯、路面;山木搭建出的房体、屋脊尽显江南的温润。房顶青瓦覆盖层层交错鱼鳞般咬合,亲切地感受风雨、感受阳光、感受露水,多多片片青苔诉说着古村的历史风光。褐色的土墙与黛青色的屋瓦,在山林的掩映和围合之中呈现出安详的姿态。一条清亮的涧水从山上蜿蜒而下穿越了整个山村泻入乌漱溪,发出哗哗的水声,给这个宁静的村落添了一串生动的音符。

一、从哨川到乌漱村,从宣平到武义县

《乌漱村志》记载,明正统年间,建村始祖吴寄生、吴寄白二公从遂昌四都梧桐口迁居于此,繁衍生息至今。二祖迁居之初,堪舆地厥,探寻龙象,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建成家园,初名为哨川。民国初年,吴氏又以此处四方环山,古木蔽天,阳光短矮,有人鸟早黑之感;树上百鸟栖聚,鹄鸣枝头,祖先以此自然景观取名“乌哨”。民国二十年(年),时任明山乡乡长吴绍良见宣平县城隍庙内有副楹联曰:“江水泱泱绿岩潭,青山巍巍乌漱岭”,遂将“乌哨”改名为“乌漱”。

乌漱村从明、清至年5月,一直属于处州府宣平县管辖,先后隶属宣慈乡(都)、明山乡、阳和乡、崇仁乡、新塘乡。宣平县位于武义县和丽水市的交界处,原浙江省处州府辖县,县治位于柳城镇(今武义县)。年,宣平县被撤销,所属地域分别划归毗邻的莲都、松阳、武义三区县。浙江省丽水市旧称处州府,下辖莲都、缙云、青田、龙泉、遂昌、松阳、云和、景宁、庆元、宣平十县。年,析丽水县的宣慈乡、应和乡及懿德乡北部,置宣平县,以鲍村(今柳城镇)为县治。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宣平县的建制,将其原辖区的柳城、上坦两区及直属镇共16个乡镇并入武义县,曳岭区的5个乡镇划给丽水县。宣平早在宋代就已形成宣平溪流域的文化中心,自明景泰三年(年)建县到年撤县,达年之久;宣平属山区经济欠发达、人才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落后;宣平与武义历代不属于同一个郡县(两县建县到撤县前分属丽水和金华);宣平属于瓯江水系,武义则属于钱塘江水系;宣平话是吴语丽衢片处州小片的一个地点方言(武义话则是吴语婺州片的一个地点方言);宣平与武义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宣平离武义近百里路,方圆几十里并无大镇,宣平为宣平溪流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二、建在海拔米半山腰上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乌漱古村,门外青山屋下溪。乌漱溪穿村而过,山山岭岭山环水绕,古村落坐落海拔米黄历岱尖半山腰,门前山是仙霞山系海拔米的乌龙尖,往来宣平、松阳、遂昌等地古道交织其间。乌漱溪村前流过,与门前村口风景林组成“门外青山屋下溪”溪山幽景。

乌漱村拥有形态完整、传统风貌延续的历史村落。朝山耸翠,层峦叠拱;虎踞龙盘。村落深藏,古朴和谐,年与周旁青山绿水古树相伴,春天百花竟艳,夏季万木峥嵘,秋来堆金积玉,冬到雪孕丰年,充满了原始的生活气息,犹如仙居。村子四周群山环绕,古树参天,一呼一吸之间满满都是负氧离子。村落清一色的土坯房,经过岁月的洗礼,一切都保留着最开始的样子。乌漱村历史遗迹也相当丰富,可以说是研究明清古村生活的“活化石”,至今村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古井、古桥、寺庙祠堂等历史建筑散布在古村的各个角落。村子房屋建筑沿山体顺势而下,村落溪流贯穿南北,古驿道穿村而过,建筑背山面水,布局灵活自由,巧借地形山势,将山、水、林、田、居有机的融为一体,古树、古桥、古井、古道等点缀其间,呈现出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此外,乌漱村独特的端午茶、抬阁、农耕竹编、红曲酒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更给这幅山水画卷缭绕上丝竹野趣,风姿撩人。朝霞晨雾间田园牧歌生活就是村民的日常。

目前,金华市经公示认定的中国传统村落有个,省级传统村落个,均居全省第三位。乌漱村,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根据中国传统村落的入选标准,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传承了传统技艺。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繁华都市背后的那一片静土,是人们心里那一抹乡愁的存在。通过实施保护规划全覆盖、风貌保护提升、特色产业培育等行动,全面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努力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三、古朴的乡村风情满是岁月眷顾过的痕迹

房檐下的“美人靠”上,总有看书,闲谈,发呆的人,看阳光灿灿、看蓝天白云,听溪水潺潺、听风声徐徐,望猫狗啊、鸡鸭啊,不急不躁晃晃悠悠的,人们聚集着,说说,聊聊------“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

美人靠,是在屋外侧宽敞明亮的悬空走廊上,安装有独特的S形的长长的靠背栏杆,由几十根向外隆出的弯月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而成,木条上端固定在一根长长的方形横木上,下端固定在一条宽宽的坐凳上,坐凳之下,由平板精装与楼板连接,形成一个木制阳台,精致美观,巧夺天工。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这里宽敞明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

传说中,美人靠乃春秋时吴王夫差专为西施所设,此虽无以确证,但我们却相信,在它逐渐盛行的历程中,纠缠了诸多美丽的哀愁。古时,妇女,尤其贵族阶层的妇女皆深闺居处,抛头露面是不被允许的,活动场所与精神世界都极为有限。百无聊赖之际,她们只得妆楼瞭望、凭栏寄意。西楼的月缺了又圆,却没有心上人的归期。更何况,韶光易逝、花开不再的慵懒闲愁轻易就涨满了胸臆。那些美人靠,曾印下多少蹙眉凝眸、引颈顾盼的寂寞身影?君不见,唐代之后的诗词歌赋里,“朱栏倚遍黄昏后”的闺怨是怎样被一遍遍地咏唱?当然,倚栏举目、肠断天涯也并非女子的专利,“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大抵,有心事的人都偏爱那一道曲栏。

美人靠,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之处,也是乌漱村的灵秀之地。农闲时,男人们常在此休闲小憩,抽烟饮茶,纳凉观景,谈古论今,演唱古歌,传承文化;妇女们常在此洗漱晾晒,挑花绣鞋,纺纱织布,纳鞋聊天,观星赏月;儿童们常在此读书学习,嬉戏玩耍。客人来了,也常先安排在美人靠上休歇,观赏村寨风光。因此,美人靠绝不仅仅是美人的独享和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每人靠”。

美人靠,是乌漱姑娘向外展示风姿的地方,也是姑娘的开放式闺房。姑娘们常在此飞针走线、挑花刺绣、纺纱织带、织锦纳鞋,------美人靠不封闭,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沟通感情,邀约一起外出“游方”的场所,是逢年过节姑娘梳妆打扮、盛装穿着的地方。

美人靠,不仅仅是建筑技术,更是生活艺术,是先辈们用辛勤和智慧谱写的凝固的乐章,她是一首哲理诗,值得你慢慢咀嚼、思索;是一部历史,等着你挖掘、追溯;是一扇开启智慧的门,启迪你开拓、创新。可观赏风景,极目远眺,蓝天白云,青山巍峨,山花烂漫;她可俯瞰山寨,绿树绕村,溪流潺潺,炊烟袅袅;若你侧耳听音,泉水叮咚,虫吟鸟唱,飞歌悠扬,笑声甜蜜。正所谓:奇山秀水何处有?美人靠上美尽收。

此时此景,楼在山水间,人在楼阁中,青山、水秀、白云朵朵,云影天光倒映水面;鸡鸣、犬吠、鸟语花香,形成一首交响曲。那份诗情,简朴醇厚,那份画意,雅韵翩然。“小桥流水人家”,这种只有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觅到的景致,却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乌漱村,犹如世外桃园!

如果你到了乌漱村,不妨在美人靠上靠一靠。或把酒临风,或饮茶赏月,或凭栏抒怀,或静听小桥流水,体会一下返璞归真的感觉,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在这儿得到栖息,让烦躁不安的灵魂在这儿得到安静。如果你晚上寄宿在村民家,不妨在美人靠上欣赏一下万籁俱静与万家灯火,看一看山村变化,叹一叹逝水年华,自然也别有一番风情。

(特约作者:林胜华文/摄。作者简介: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党支部书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yxcz/156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