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有四月初八咥乌饭的习俗。这一食俗,山区比较注重,有的沿袭至今;松古平原时断时续,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盲从,烧过乌饭,但不知咥乌饭之所以然,仅人云亦云而已。 一关于咥乌饭的来历,众说纷纭,主要有: 目连救母说。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母亲刘氏悭吝贪婪、大肆宰牲,且烹狗斋僧、焚烧斋舍、毁谤佛法,怨天尤人。因此,死后被阎王打入阴曹地府,判定监禁阿鼻地狱,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赎母亲,先学道后向佛,达到“五眼六通”境界时,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但以他之力尚不能使母亲走出饿鬼道,就是给母亲吃的东西没到嘴里,便化成火炭。目连祈求于佛陀。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变为黑犬。目连又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母亲脱离犬身,还原女人身。在目连的劝说下,母亲礼佛,终入天堂。 故事流传中,发生了诸多变化。说目连每次送给母亲的白米饭,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母亲经常挨饿。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目连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发现有种汁液发乌的树叶,清香生津,提神开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饭,虽然颜色发黑,却十分可口。恶鬼见饭是乌黑的,不敢吃,只好给目连的母亲吃。从此,目连的母亲就不再挨饿了。目连为使母亲摆脱地狱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练,终于感动了佛祖,使母亲得以复活。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救母的孝心和事迹所感动;也出于对各家逝去的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愿望,便在目连第一次为母送乌饭的农历四月初八烧咥乌饭。 乌稔充饥说。传说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等率畲军反抗官府民族压迫,被困大山,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发现山里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于是,采集野果充饥,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之后,畲民在三月初三(新年),采乌稔树叶子加工后与糯米一起炊煮,咥乌饭。 受畲民的影响,松阳汉族同胞也烧制乌饭了。 黑黍祀佛说。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因为乌饭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争相煮乌饭赠送亲友,于是流传成俗。 乌饭救膑说。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猪粪似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孙膑吃了饭团,身体日益强壮,并最终逃出监狱,报了仇。人们为了纪念孙膑,流传着咥乌饭的习俗。 二这些传说中除“乌饭救膑”说以外,松阳咥乌饭习俗与“目连救母”“乌稔充饥”和“黑黍祀佛”说都有渊源。 松阳新兴竹囮村流传着一则类似“目连救母”的故事,说的是古时该村有一女子为了营救被打入县衙大牢的父亲,用叶汁煮的乌饭瞒过狱卒,使饿昏了的父亲因喂食乌饭而苏醒复活。后人遂将农历四月初八日立为“孝顺节”,用咥乌饭方式来纪念这位孝女,以弘扬孝道。古市片的百姓,多流传这样的故事。 板桥乡、象溪镇、裕溪乡等地畲民于农历三月初三日吃乌饭,以纪念唐朝畲族农民义军领袖蓝奉高。雷万兴、蓝奉高都是同期畲族义军领导人。 《松阳县志》载:取乌饭柴汁浸米,炊制乌饭,是农历四月初八节日食品。畲族于三月三日烧制,纪念蓝奉高。 至于佛祖的生日吃黑色斋饭,主要在佛教徒中盛行。有时也会传言,在佛祖诞生日要吃乌饭,否则,会千灾百难。“凡夫俗子”亦有跟风烧制乌饭的。 不过,松阳片关于咥乌饭,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松阳县故事·歌谣·谚语》中《风俗传说》说的是:很早以前,有个昏君,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常常派出大批钦差大臣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卖儿鬻女、民不聊生。 那时,有个松阳人在朝廷做大官,看见昏君的贪婪、百姓的困苦,既心急又无奈,时常以泪洗脸。当得知昏君又派钦差到处州一带征粮缴款时,马上暗修密函,让心腹火速送给松阳的故交知心人,交代依计行事。 四月初八日那天,松阳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钦差刚一落轿子,百姓高喊“钦差救命”“老百姓无米下锅,望钦差赈灾”。钦差只得到百姓家,见家家户户锅里都是用树叶、野草烧制的乌七八黑的饭,实在难看。即刻备文奏报皇上,最后免去了松阳的钱粮。 其实,老百姓是依计把米与枫树叶一起浸泡,然后煮熟,虽然难看,但好吃。 这就是松阳片咥乌饭的由来。 三烧制乌饭,用的是南烛枝叶与糯米等。 南烛树又叫乌饭树,古称染菽。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多分枝,幼枝着短柔毛,老枝紫褐色,生长在丘陵地带或海拔米至1米左右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 松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南烛(我怀疑是“嫩粥”),别名乌饭糯、南烛竹、黑米饭,果子成熟后,酸甜,化渣;另外一种是糠烛(我以为是“糠粥”),别名小叶乌饭树、短尾越橘,果子比南烛的稍小,皮厚,即使成熟,嚼嚼一口渣,像米糠。这两种南烛叶都可以烧制乌饭。与它们伴生的,还有一种是赤楠,松阳人叫“山金?”“山胖蒲”,果子比南烛的大,里面的籽也大,酸涩微甜,嚼后满嘴乌黑。这种树叶不能烧制乌饭。 四月初,南烛树叶正好长得茂盛。松阳人用柴刀劈取南烛的嫩枝叶,放在石臼中捣碎,用水浸泡;然后,沥去杂质;再把糯米淘净,浸入南烛水中,个把时辰后,可以炊、蒸、焖、煮饭。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权威记载:“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由此看来,松阳乌饭与“本草”所述的方法一致。烧熟了的乌饭饭粒晶莹圆润,黑中带蓝,口味清香鲜糯;传说中唐时要九浸九蒸九曝,因此,乌饭又名“青精饭”。杜甫有诗赞道:“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 松阳山区百姓,常常在四月初八日烧制乌饭时,多烧一些,烧“坚”一些。自家食用、馈赠亲友外,多放在篮子挂于通风处,有的装在“蒲焯”里,可以存放好几天不变质。年,红军挺进师到枫坪时,刚好农历四月初八“乌饭节”。红军除了品尝松阳山区的“乌饭”外,还学会了烧制方法,几经炊晒,制成“饭干”,在往后的行军打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乌饭”是保健食品。《本草纲目》载:“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中医本草亦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坚筋骨,益肠胃,补骨髓,久服变白去老,除睡,益气力,轻身延年,固精雅颜。”松阳民间流传,“乌饭”养胃补肾。可见,乌饭的保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得到何为松、刘关洲、潘云飞、陆宝良等先生或提供资料或提出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洪关旺赞赏 长按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