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民发〔〕号)指出:“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我国地名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含“芝”的地名内涵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芝”的语词文化内涵,如和谐、孝德、吉祥、隐逸等;其二是“芝”的实体文化内涵,即体现所指代实体的乡土、地理和历史等。此外还有含“菇”的历史地名。含“芝”、“菇”的历史地名均与当地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生产等社会文化经济密切相关,折射浙江芝菌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成为浙江乡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部分含“芝”的地名简述 1.1芝塘湖 位于绍兴柯桥区杨汛桥镇,简称芝湖。湖四周峰峦围绕,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人居住,后来渐渐有人到这里定居,聚集成一个村子,其中要数姓丁的人家最多,其次是姓诸的和姓唐的。姓丁的族人向族长提议:要给村子起名叫丁家湖村。族长以为不妥,这样不利于与诸、唐两姓的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于是就请求一长者指点。长者点头道:"那就叫芝塘湖村吧!灵芝的芝,水塘的塘。"话音刚落,就不见了老人的身影。村民齐声感叹,这是天意啊!从此,在芝塘湖边,这和谐之风一直传到如今。 1.2芝林村 位于宁波市余姚大隐镇。芝林村坐落于四明山北端余脉的峻岭山岙中,境内山峦连绵,植被丰富,竹木茂盛,溪流纵横,有“浙东九寨沟”之美誉。 芝林建村已有年左右,村民以孙姓为主。据传孙氏是隋唐名医孙思邈的后裔,祖籍陕西长安孙家埭村,因安史之乱村人外出避难。其中一孙姓郎中流落于古越之地,居住在河姆渡冯家。后采灵芝草药进山,见这里风光秀丽,盛产草药,隐蔽安全,便携妻子儿女来此结庐而居,取名槠林,意为林木茂密。《孙氏家谱》中有“先祖采芝入林”的记载。清代孙氏后人修槠林庙,请慈城书法名家梅调鼎题写庙匾。梅先生见旧庙楹联上有“采芝入林”之句,便提笔写就“芝林庙”三字。后人约定俗成,称槠林为芝林,故有芝林村名。 1.3芝英镇(辖下以“芝英”命名的村和社区有11个) 位于金华永康市。芝英镇原名大田里,为应氏世居地,已有多年历史。东晋晋元帝年间(—),汝南应詹随元帝渡江南下,因功封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忠国武平王。应詹死后葬于杭州,后迁葬永康芝英前山杨将军坛。应詹的长子应玄随至留居永康官田(即今芝英一带)。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南宋时,已是“居民错杂”之地。明代,因紧依村旁的应氏祖山“茔产芝草”,乃更名其村曰芝英,民国20年()建芝英镇。解放后行政区域数度改变,“芝英”之名一直保留。现芝英镇辖下以“芝英”命名的村和社区有11个。 古人认为祖山“茔产芝草”是上天赐给孝子家庭的莫大荣誉。应氏后代秉承先祖孝德,以祠堂为慈善机构载体,对应氏鳏寡孤独及残疾不能谋生或谋生困难的人给予救济,对读书困难户给予补助,世代延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不到1平方公里的芝英镇,仍保留着81座宗祠,保存完整的宗祠52座,有2处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芝英镇的宗祠,最早可追溯至东晋三国时期。 年浙江永康芝英应氏族人重建应詹墓,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欣然应允题写“重建应氏南宗始祖詹公墓志”几个大字。年3月芝英镇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乡镇。年5月4日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挂牌成立,主要为系统挖掘和整理芝英历史文化资源,弘扬芝英优秀历史文化,助推芝英历史文化名镇建设。 1.4寻芝岭 位于宁波鄞州区鄞江镇建岙村。寻芝岭海拔米,山道陡峭,全长0米,有28个弯道,级台阶。古道两旁老树参天,古意浓浓,岭上茶园成片。清乾隆年间在岭顶建登岺庵,以供路人休憩。又称复古庵,现已成废墟残垣。山下有一亭名岭脚下亭。建岙村是历史上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地方。宋代鄞县令王安石作《建岙山》:“两岸青山刻削成,一溪回曲篆纹平。绿阴隐隐无层数,欲去黄鹂又一声。”宋代史浩、魏杞、汪大猷,明代张邦奇,清代徐时栋等名人均曾到建岙游览、吟诗、借宿或隐居。寻芝岭名称的来源与隐逸文化相关。明代诗人张时彻题建岙的诗曰:“招提偏占碧山阿,细雨斜阳喜再过。谷口云封行断处,庭前花落坐来多。山厨巧接松溪水,石屋新添燕子窠。好借烟霞学真隐,高眠长唱《紫芝歌》。”《紫芝歌》是秦末汉初商山四皓所作的隐逸避世之歌。隐居在建岙村,可下溪捉鱼,可上山“寻芝”,就是寻芝岭的含义。 1.5芝堰村 位于兰溪市黄店镇。芝堰,旧名芝溪、芝水。因溪涧山峦多有灵芝生长,古时此间又多筑小堰以灌田,芝堰村因此而得名。芝堰村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宋孝宗时期)。据《芝溪陈氏家谱》记载,宋高宗南渡,有一姓陈名大经的睦州郡守杖策选胜,留次子陈滴迁居此处,乃营建村落,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芝堰村古时为严婺古驿道,过往商旅众多,商贸繁盛。村中一条古街穿村而过,两旁茶楼酒肆、银庄当铺、戏院烟馆、澡堂歇店、剃头店、濯足店一应俱全。芝堰村建筑群为明朝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其中明清建筑28座,代表性的建筑有"衍德堂"、"孝思堂"、"济美堂"等;古街两侧分布有厅堂9座,邻街店铺4家,过街楼5座,民居客栈数十幢,巷口通道16处。 年芝堰村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市农办、旅游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芝堰村打出“江南丽江、美丽芝堰”口号,大力宣传、推介“玩在芝堰、吃在芝堰、住在芝堰”的古村落旅游活动。 1.6九芝乡 停用的宋代老地名,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境中部,境内有九芝山、竹溪村。大竹溪《荥阳潘氏宗谱》记载:“始祖潘鏕于宋乾德年间(~),从钱塘(杭州)迁丽水丁川,再迁松阳城南大竹溪。”大竹溪村出土的《潘干墓志铭》载:“潘干(~),字子直,世为处之松阳人,葬邑之九芝乡竹溪,原从先兆。”可知宋代即有九芝乡。地方史料显示,明、清仍有九芝乡,“明成化二十二年(),置6乡。┅┅九芝乡管5里3都”、“清顺治十一年(年),仍置6乡。┅┅九芝乡辖里5都3图14”。九芝乡自古风景优美。宋宣和六年(年)甲辰科状元沈晦作《游竹溪》三首:其一曰“寒流穿清閟,支径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静珍禽飞。居人本避俗,游客亦忘机。归路晚烟暝,新月照柴扉。” 未完待续!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偏方治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yxxw/24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