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历史上,古县松阳农耕发达,素有“松古平原熟,浙南米谷足”之说,乡间文化的土壤也比较肥沃,土秀才、土郎中也比较多。也可能与之相关,全县草药担、草药铺、中药店众多,据有关史料,时至解放初年,单县城西屏镇上就有多家,以“草药担”、草药铺居多。“草药担”是懂得草药抓配的农人,在农闲时节挑着已抓配好的诸如治感冒、咳嗽等身体不适的各类草药沿街叫卖,经营草药铺的许多是土郎中,以此为营生,根据要求抓配譬如端午茶、歇力茶或专治感冒、咳嗽或结石、生疮等疾病的草药为主。 中药店与前二者大不一样,是专门经营中药的商店。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纯粹做中药生意的,掌柜和店员懂得药性,不会看病,仅按中医师开具的药方撮药完事;另一类不仅仅是经营中药生意,掌柜会给人看病治病,按病情开药方,在店内配方撮药,实际上是给人看病治病为主的,这一类不是很多,若在店名中冠以堂号的,往往是祖传相袭而来且店面有一定规模、中药比较齐全,还会有“资质”的坐堂医师。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松阳县城西屏镇上“同福堂”就是这样一家且深孚盛名的中药店。 同福堂中药店创办于年,创办者是时年21岁的徐昌发,后来是松阳全县知名的老中医,国家医药管理局表彰的优秀老药工。松阳人尊称的“昌发先生”,又名仁宝,别号焕斋,字为世孝,出身于中医药世家。据松阳县史志办编纂的《松阳县姓氏志·徐姓》载,松阳徐姓有20支,吕发先生为邑城东里徐氏第四十二代,其先祖均为良医。据民国廿九年(庚辰年)修纂的《东里徐氏宗谱》载,第三十七代祖开明公(—)“广收草木,精于医理。行医日久,精于辨色審聲也”。尤其是昌发先生的太祖父、东里徐氏第三十九代克成公(—)“殚精于岐黄之术,内外科得心应手,活人无算”。谱载时任县令“知其以富行仁,以医济世”,遂以“润身”二字题贈予以表彰。克成公之堂兄克勇公(~)“由儒业医,遂精轩岐之术。有延之者,所投辄效,因此名噪一时”。克成公之长子、吕发先生的祖父、东里徐氏第四十代承德公(—)“精明医理,施药救人,盖公之积德累仁,行事可风”。尤其是昌发先生的三叔公、克成公之三子承玑公(—),谱载“天资争越,明敏过人”,“博览《医宗金鉴》、《金匮》诸医书,殚心研究,遂以医名”,“每入人家看病,一经诊视,十有九中,而开方又尽和缓之妙,活人无算。以故,四方延请者源源而来”,“二十里之外,竭力步行,不费车马,喜其朴实无华都啧啧称道”。特别是“不惜工资浩大,总冀普济遐迩,研制治疗跌打损伤、无名肿毒诸灵药,施惠于百姓”。昌发先生的先祖不仅精明医理医术、且以医济世,积德可风。 早年,昌发先生在松阳养斋书院私塾读初小,尔后在毓秀高等小学就读毕业后,于年到古市体仁中药局做学徒学习中药,该局老板去世后,回到父亲徐履厚(又名履准.2—.9)在古市朱坑村开设的同济堂中药店随父学习,因生活困苦和劳累患病难以医治,父亲于年9月去世,未及弱冠之年的昌发先生挑起了母亲、弟妹全家的生计重担,因生计所逼也因为朱坑村范围狭小,不利于生意的扩大,昌发先生于年迁回世居的松阳县城西屏镇开设中药店,取名“同福堂中药店”。 早年的同福堂中药店开在松阳县城最中心、最繁盛的地段——太平坊下桶盖亭上路段县城中正街58号,抗战期间至解放初,先后改为松阳县城内大街6号、西屏县前街号,“文革”期间又更名为西屏镇人民大街号。作为同福堂中药店年轻且懂得中医的掌柜,昌发先生被松阳中医药界所器重,被推举并当选为松阳国药业同业公会监事。解放初期,承传祖业的昌发先生在经营打理同福堂中药店的同时,研习中医药典籍,提高诊治水平,年秋,时值苏州国医方剂和药物学教授、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叶橘泉先老先生创办的国医研究院,在南京开办农村防疗中医进修社,经过遴选和审核,昌发先生参加了学习,在其指导下,除认真学习了规定要学习的进修丛书之外,还潜心研读了大量医药著作和文献资料。之后,为系统研习中医药、提高中医理论和诊治水平,昌发先生被我国现代著名中医教育家、现代中医史上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的著名国医、北京中医研究院附属内科主任、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时逸人先生选中,师从其门下“通函研究中国医学”,系统学习了生理、病理、内经、妇科、儿科、诊断、处方、药物、传染病、伤寒、疼痛等11种科目,年冬专赴南京朱雀路慧圆街润德里30号时逸人诊室,通过严格的考试并随恩师时逸人诊病开方实习,成为恩师最为得意的四位关门弟子之一。 叶橘泉 谦恭勤勉,钻研好学,加之为人忠厚,品行纯正,昌发先生深得叶橘泉、时逸人两位国医大师的赏识。经过当时我国中医药界最有名望的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昌发先生的中医理论功底更加扎实,诊治水平大为提高,特别见长于妇科、儿科与疑难杂症,深造回家乡后,正式成为“坐堂医师”,治愈了许多乡人患有的疑难杂症,民望日高。茌为乡人的诊病过程中,深受老师的影响,善待贫贱,悉心照料,悬壶以民疾,亲和以仁道,医德双馨。闻名乡里。“昌发先生”的称呼由县城西屏开始在松阳全县传导开来,同福堂中药店在松阳全县乃至周边地区也因此声望渐隆,远近百姓赶来同福堂求诊问药,可谓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去病解痫,松邑誉茂”! 时逸人 年初,为贯彻党提出的直接向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过渡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全国上下开始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将全部私营企业转变为实际上为国家所有的国营企业,掀起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私营医药业也开始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年,同福堂中药店先被列为公私合营清产核资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更名为公私合营同福堂中药店,昌发先生为经理。之后,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同福堂中药店与同在县城南门的仁寿堂国药店合并核算,公私合营同福堂中药店改为第二门市部,之后,昌发先生作为私方人员负责南门店的业务工作。其妻黄如玉,出身于小学教师,懂中药善打理,更为业内所看重的是她的深明大义和为人的公正、处事的魄力,是年,被推举为西屏国药业妇女组长。年,公私合营同福堂中药店与公私合营仁寿堂国药店一并转为国营,起初名为西屏国新药店,“文革”期问曾名为“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医药公司浙江省遂昌县公司松阳商店”、“国营西屏中西药店”,“文革”结束之后至上世纪80年代初名为“国营松阳医药商店”、年3月松阳恢复县制后更名为“松阳县医药公司”,公私合营同福堂中药店与公私合营仁寿堂国药店为主体和县城其他中药店一起成为现如今松阳县医药公司的前身。 公私合营之后,昌发先生作为私方代表,负责南门店的中药经营业务,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上山下乡送医送药,不顾双脚患有血丝虫疾病,挑着中药担跋山涉水,进门人户为乡民诊病治病,山村乡民听说昌发先生进村来了,无不欢呼雀跃。之后的日子特别是在“文革”期问,昌发先生作为私方人员,也作为国家名中医“反动学术权威”叶橘泉、时逸人在松阳的“孝子贤孙”,多舛连年,历经折腾和磨难。尽管受到不公正的折磨对待,昌发先生对中医药执著不挠,对松阳乡亲的病痛疾苦挂念在怀,在受“批斗”的艰难岁月,顾不上自己的憔悴仍悄悄地悉心为左邻右舍或乡间找上门来的农友看病。“文革”后期,上级要求普及中草药知识,培养“赤脚医生”,昌发先生受公司的委派,负责善应堂草药店的筹办,年近花甲仍孜孜不倦翻阅草药书藉、勤作笔记,到乡野采摘做成标本,在店堂土展示。进村入户对“赤脚医生”作指导,不少“赤脚医生”都把昌发先生看成是自己的老师,遇到疑难病症,深夜都会到西屏找昌发先生请教,有时就是在深夜昌发先生也随即跟“赤脚医生”赶去诊治,因此,松阳的乡间农人说起昌发先生,无不充满尊敬和感激之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民营药企的发展也开始“解冻”,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为传承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为民去病解痾的老中医得到了全社会应有的尊重。已过退休年龄的昌发先生屡被松阳县医药公司聘留,继续担当“坐堂医师”,为乡民去病解痾,深孚众望,也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年10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挖掘、表彰老药工活动,同年12月,同福堂中药店的创始人昌发先生和其胞弟昌连一道荣获此奖。年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之江饭店隆重召开表彰大会,作为优秀老药工和资深坐堂老中医、松阳县仅昌发先生一人应邀参加。颁发的第号荣誉证书称“徐昌发同志,为表彰您在发展祖国传统医药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工作中作出的贡献,特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在荣誉证书上题词“光荣的老药工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一个宝库”。 同福堂中药店创立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旧时松阳乃至在解放初期,在松阳全县同业中深孚盛名,主要原因在于,创办人昌发先生不仅出身于中医药世家,还嫡传于国家级名中医,更重要的是,昌发先生掌柜的同福堂中药店和现在的传承人、昌发先生的长子徐发宽将此改名为“同福堂大药房”,都始终坚持以“诚信立店”为宗旨,老幼无欺,热情服务,问病卖药,卖药问病,不仅仅做中药生意,更重要的是以传承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为民去病解痾为天职,因而在老百姓心目中最有口碑,不仅在古城西屏的中医药业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古县松阳富有特色的人文历史中,也是地方史册上熠熠生辉的重要一页。 ps:图片来源于网络 余禾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贵阳治疗白癜风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