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换季时节,旧衣服就成了广大市民备感纠结的事,一是衣服没地方堆放,二是扔了也怪可惜,不少人都希望这些旧衣服能够物尽其用。于是从年5月份开始,县城就出现了“大熊猫”捐衣箱,使得旧衣服有了好去处。 然而仅仅1年多的时间,街头的“大熊猫”逐渐消失了,那么“大熊猫”究竟去哪儿了呢? 年12月底,新华路公园最后一只“大熊猫”因破损无法使用,被“大熊猫”捐衣活动的发起者老徐好帮手收回了,看着破损不堪的“大熊猫”,老徐一脸的无奈和不甘。 徐长缨:现在变垃圾桶了已经,全部是垃圾了现在变得,本来是个好心的事情现在变味了已经,事情变砸了。在老徐好帮手的办公场所,几只破损的“大熊猫”是格外的显眼,尽管每只“大熊猫”的身上贴有公益、文明标语,但依然逃不出被撬、被毁的厄运。老徐告诉记者,5个“大熊猫”是他们投资了1万多块钱,用于配合创国卫的一项公益事业,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几个月“大熊猫”就成了小偷的淘宝地。 徐长缨:这些小偷你看每次帮我们撬掉,你看全部撬掉了,好像修理了已经无数次了算不到了,到现在反正基本上修也不用修了。更让老徐感到难受的是,破损的“大熊猫”不但没有得到市民们的爱护,反而是伤痕累累,成了一些人随意破坏、丢弃物品的垃圾箱。 徐长缨:放在路边还影响市容,环境又不好反应很激烈,本来想做一件好事的,到以后发展到好事变坏事了,所以说我们根本承受不起,所以说只能放弃不做。对于老徐的态度,而他家人的意见却并不统一。公益事业做与不做,继续与否成了一家人近期的谈论热点。 儿媳王佩佩:受益人数上千人,衣服送出去他们也都特别喜欢,因为我们的衣服都是经过处理的,然后这么多人受益我也特有成就感。但是熊猫又破坏的这么严重,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据王佩佩介绍,自“大熊猫”捐衣活动开展以来,通过消毒筛选好的衣服分别送到了敬老院、残疾人、贫困家庭的手中,一年来受助人员达到上千人。如今,熊猫被拉回后依然有市民打来电话询问熊猫去哪儿了。 王佩佩:我们本来想把这种公益做成常态化的,但是现在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这种常态化做起来特别困难,其实我们不单单是做这种“大熊猫”的衣服,就像我们八九月份做的夏天送清凉的一个活动,但是发现做了没多长时间,我们的饮水机、饮水桶全部被人拿走了。对此,王佩佩的丈夫徐浩前却表示好事开头难,绝不能半途而废。 徐浩前:感觉能真的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社会上的一些老百姓或者一些上班的人,他们想利用自己一些小小的心意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感觉自己是觉得要坚持下去的。从“大熊猫”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公益事业开头容易维持难,如果仅仅靠个人,那么公益事业注定会显得孤单、寂寞和无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引导,更需要市民朋友们的参与与维护。只有这样,我们的公益事业才会茁壮成长,温暖更多的人。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松阳广电 新闻爆料/-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帮助白癜风公益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