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点击上方蓝字↑↑↑快捷
吴永明,初见这位年近半百的松阳高腔传承人时,不知怎的,“雅韵风流”四个字兀兀的出现在脑海,尤其是眉宇间那股灵秀。说起高腔的情节,不得不提起他的父亲吴陈俊——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那可是当年最负盛名的松阳高腔老艺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听着父亲的高腔声长大的吴永明,也迷上高腔,承担起了这门古老艺术的延续。 这个在松阳土生土长有着多年历史的剧种,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正式定名为“松阳高腔”。据吴永明介绍,松阳高腔是从当地山歌、民谣以及道教音乐影响衍变而来。与传统戏曲行当分类相似,高腔也有“八把交椅”之说。除传统的生旦净丑外,还有外、夫、贴、正生等角色。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讲述内容除了有歌颂爱国,伸张正义,驱妖除害,忠孝节义的传统大本戏,也有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 其中讲述了舜历经磨难最终成为领袖的剧目《耕历山》,由于历史久远,在全国曲艺中也极为罕见。此外还有可唱三天三夜的高腔经典代表剧目《夫人戏》,讲述了陈靖姑斩妖除魔、拯救苍生、得道成仙的故事。至今松阳各地还都有“夫人庙”供奉。
历史上,高腔的鼎盛在乾隆时期。当时高腔子弟已遍及松阳县各地,高腔戏班更是北上安徽、西到江西、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各地,唱遍了浙、闽、皖、赣四省九府。据说乾隆皇帝都曾看过。 “松阳好演戏,城乡皆如此。”旧时每逢庙会、庆寿及农事丰收时不仅是高腔艺人切磋技艺的聚会,也是当地村民的欢庆佳日。
“现在年轻人哪还有学高腔的!”说起传承,吴永明充满了遗憾和无奈。随着人才的流失,老一辈艺人的离世,许多剧目、曲牌湮没,许多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手法失传。大量口传心授的传统曲目岌岌可危。昔日高腔个传统剧目,而今仅存40左右。剧团解散,剧本、服装、道具销毁,松阳高腔岌岌可危。
翻出珍稀剧种传承证书的吴永明,显得略为沉重。 没有人帮忙,就靠着80多岁老父的口述,这几多年来,松阳高腔个曲牌就靠着他的手记手抄,进行着延续。《鲤鱼记》、《三状元》、《八仙桥》……如今他家阁楼已积攒了大堆手抄戏曲本。 “只希望这么好的艺术,不要消亡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话到此处,不由得一阵悲凉。
在松阳采访高腔老艺人的过程中,我脑中时时会浮起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影像:民间艺人们身背行囊走在乡间小路上,走村串乡,这里演几场,那里唱几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步履蹒跚…… 所幸的是,高腔的境遇也已引起政府的重视。多次把高腔艺人组织集中,办训练班或巡演。松阳县每逢文艺汇演也必定有高腔的演出,政府将县城中心的天后宫作为高腔的日常演出场所,并给予一定的演出资金补贴…… 松阳高腔,这门古老的曲艺,在新的时代,期待着浴火新生。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