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前不久,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起,中国旅游报社承办的“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入选线路名单正式发布。入选线路共12条,包括“中国名片”——北京城市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浙西南畲乡非遗技艺体验游、徽文化非遗研学之旅、齐风鲁韵非遗之旅、“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中越边境非遗之旅、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交响丝路非遗之旅、涛涛黄河非遗之旅、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

本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中越边境非遗之旅、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浙西南畲乡非遗技艺体验游等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带你走进秀美山川,领略广西马山壮族会鼓、贵州黎平侗族大歌、浙江景宁畲族“上刀山、下火海”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民族风。

中越边境看非遗

文吕峰

秀甲天下的广西,有着长达千余公里的中越边境线,沿线既有风光清逸的奇山秀水,也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非遗体验,穿越其中,会获得无限惊喜。

抵达南宁后,即驱车赶往马山县,去体验蜚声在外的壮族会鼓文化。马山壮族会鼓盛行于明清两代,最初是为了驱鬼镇妖、祈求吉祥。后来,因鼓敲起来气势磅礴、热血沸腾,逐渐成了民间喜爱的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如今,马山壮族会鼓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距马山县鼓匠文化园还很远,耳边即传来了鼓声。那鼓声似惊雷、如礼炮,像万马奔腾,在天地间滚涌着。一股神奇的旋涡似的力量,让人身不由己地向鼓声传出的方向奔去。越走近,声音越宏大、越震撼。走进文化园,只听鼓声震天,那洪亮、浑圆、厚重的声音,如千军万马般浩浩荡荡,震得人魂魄出窍,热泪盈眶,像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淘洗。

马山壮族会鼓(供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在文化园,遇到了一位打鼓的老人。他拿着鼓槌,将其高举过头顶,停滞片刻,猛地,系在槌上的红绸当空划出两道火一样的弧线,“咚咚”的鼓声立刻响彻天宇。那音色宽阔粗犷,苍劲雄浑。那舞动鼓槌的手臂也愈发得势,或高扬、或低回,鼓槌被舞成了两朵盛开的花。老人的身躯异常灵动,忽而挺直腰杆,忽而微屈下蹲,忽而划腿,忽而跺脚,忽而旋转,忽而前倾,让人眼花缭乱。

老人打完鼓,脸不红,气不喘。他放下鼓槌,给我们说起了会鼓的故事。会鼓所用的鼓为牛皮大鼓,先将粗大、木质坚硬的樟树、榕树等锯成1.5米长的木段,将其挖成空心后做成鼓壳,再在两头覆上牛皮,用铁丝拉紧,晒干即成。会鼓的打法也多,有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老人滔滔不绝,洪亮的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那是一位质朴老人对生活挚爱的告白。

离开马山时,那鼓声依然回响在耳边,激荡在心田。第二天,我们带着对会鼓的不舍去了大新县明仕田园。庄园山环水绕,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小桂林”之称,《花千骨》等电视剧曾在此取景。游客可乘坐竹筏顺流而下,饱览迷人的水光山色。目光所及皆是翡翠般的绿色,点缀着情态各异的山峰,望着它们,一时忘记了时间流逝,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

竹筏驶到一片葳蕤的竹林,青翠欲滴,看着看着,耳畔传来了嘹亮的歌声。那声音高亢有力,原来是壮族民歌。循声望去,只见一群壮族同胞正在跳着欢庆丰收的舞蹈。他们边跳边唱,鼓声、歌声合奏出美妙的乐符,久久不散。竹筏靠岸,触目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形式多样的民族手工艺品,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幸福的微笑。他们这种怡然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远离繁华尘世,留在此地。

品尝完特色民族美食,即开始奔向归春河尽头的德天瀑布。刚进入景区,耳边便隐约传来战鼓般的响声。顺着游步道绕过一片丛林,水声越来越近,终于看到了瀑布的身影。只见它似银龙般奔腾咆哮,从奇石叠嶂的崖边飞泻,跌落后又分成三叠,身姿无比妙曼。渐行渐近,阵阵“哗哗”之声似从天而降,响彻山谷,像万面铜鼓齐鸣,又似滚滚波涛拍岸,但见水柱喷涌,白花迸碎,似卷起千堆雪,触目惊心。

中越边境风光。右侧为中国德天瀑布,左侧为越南板约瀑布。(图陈晨)

瀑布下的归春河静静地流淌着,河面上漂着游船和竹筏。游船很大,能载三四十人,可近距离领略瀑布的魅力。竹筏多来自界河对岸的越南百姓,戴着草绿色圆帽子的男人撑篙站在船尾,女人坐在船头,船上摆着待售的越南商品,充满异域风情。

瀑布旁有小路蜿蜒而上。爬上顶端向下看,瀑布又成了另一种形态,河水喷涌着,如巨龙一样从脚下飞扑而出,凌空跃下,升腾的水汽在半谷中缭绕成朵朵白云,那水声便穿云而过,直接撞击着人们的耳膜。远望过去,山崖那边还有两条如练的瀑布悬挂在谷间,那是越南的板约瀑布。夏天水量丰沛时,它们会和德天瀑布连成一片,以更雄壮的气势迎接游人。

离开瀑布源头,继续向前行走,即到了中越边境53号界碑。界碑立于年,如今一身斑驳,两侧分别残缺了一块。界碑中间用繁体字写着“中国广西界”,左边写着“B53”,右边写着“五十三号”。老界碑旁边新立了一块界碑,一侧是中文,一侧是越南文。界碑周围有许多商铺,摊位上摆着法国香水、越南香烟,还有地瓜干等土特产,非常热闹。

中越边境非遗之旅

秀甲天下,壮美广西。“中越边境非遗之旅”线路主体为长达余公里的中越边境广西段。悠久而丰富的骆越文化,孕育出激情澎湃的南宁马山会鼓、高亢亮丽的百色民歌、悠扬悦耳的崇左天琴艺术和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绚丽多姿的民族非遗体验和中越边境的奇山秀水,让中越边境非遗之旅充满无限惊喜。

线路亮点:南宁市(广西米粉制作技艺)—马山县(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东兴市(京族独弦琴、京族服饰)—宁明县—凭祥市(红木加工)—龙州县(壮族天琴)—大新县—靖西市(壮锦、绣球、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末伦、壮族南路八音)—百色市(壮族麽乜、壮族狮舞)

壮族会鼓

壮族会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壮族世代相传的民间鼓乐。其最初用于驱邪镇妖,警报外袭,祈求吉祥,后演变为壮族民间的主要娱乐方式。壮族会鼓以“三大”著称,即鼓身大、声音大、场面大,乐器以牛皮鼓为主,其鼓身制作工艺独特,选材讲究。会鼓场面极为壮观,最多时曾见千人会鼓的奇观,鼓声震天,十里之外可闻。

且歌且行黄岗寨

文仇士鹏

我至今都还在怀念那侗族大歌。我听不懂那些神秘的音节,它们就像是从晨曦的原点,步伐沉重地跋涉而来,走过群山和重林,走过贵州大地原始奔放的声带,对着村庄,对着朴实的人们纵情地吟唱。

它们是关于希望与热爱的歌吧,总是让人想要跟着一起哼唱,一起融入这天地万象的共鸣中,化作一股清泉、悬泉,奔流、飞泻,抑或化作一只蝉,把对生命的礼赞用拖长的声调和多部的和声淋漓尽致地宣泄而出。

那是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黄岗侗寨,一座把名字藏在大山深处的侗寨。每到秋收季节,吊脚楼上禾晾林立,稻穗与夕阳交相辉映,如一片金黄的山岗,“黄岗”之名便由此而来。

色调在那里突然就变暗了,烟雨和山风让房屋和人们的脸都显得沧桑。时间坐在黝黑的瓦片上,在悄然升起的晨雾中轻轻哼着静谧的歌谣。叶生叶落,便又是一年光阴。

因为鲜有外人涉足,这里还保留着较为古老、纯粹的生活方式——人们穿着手工制作的侗衣,在溪水里取水、洗菜,走过一座座落叶般深黄的老屋,晾晒精心制作的侗布,坐在磨白了的长椅上聊天。男人们坐在门槛上,抽烟或是发呆,身后是斑驳的木门,正把黑黢黢的历史向人们推开。

我喜欢这种老旧的质感,无论是岁月的光影,还是人世的痕迹,都让人感到安宁与美好,感到与生活宛如初见或是久别重逢的亲切与柔情。他们与现代化的生活离得很远——一个小男孩正踮着脚,踩着一双高跟鞋,兴奋地摆弄着这个新鲜事物,但他们与大地、与自然靠得很近。

稻花香里有鱼鸭。这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稻鸭鱼养殖系统,用农家智慧与水乡文化去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基石。鱼在水中行,稻在水中长,鸭在水中游,而人,就在这片生生不息的水土中,繁衍了千年。“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这本就是一幅画吧,它让人想起故乡,想起童年。于是一双久别土壤的手蠢蠢欲动。这里可以捞鱼,也可以赶鸭子,我们端上水盆就出发,卷起裤腿,为晚餐的鲫鱼而努力。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用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更深情地拥抱了我们的生活。

把鱼洗干净,便可以享受山野土法烤鱼和侗寨全鱼宴,犒劳这辛勤的一天,让落满风尘的胃在舒爽中酣然入梦。

侗族先人曾“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由此形成了侗族精妙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鼓楼、花桥便是其中的两绝。它们是侗寨存在的标志与欣欣向荣的见证,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据说,整座鼓楼、花桥里没有一根铁钉,全靠榫卯连接,但稳定性和牢固性毫不逊色,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岿然屹立。当然,我们无法带走它们,但可以做一个榫卯结构的小凳子留作纪念,拼接、嵌合、组装,用渺小向崇高与伟大致敬。在搭建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人类历史正在这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中蜿蜒流过。

黄岗侗寨有两个特色节日,分别是过年时的“抬官人”和求雨的“喊天节”。这时,侗族人会做一种叫“牛瘪”的名吃。这道小吃有些“重口味”,乃是将牛宰杀后,从其胃肠里取出还未消化的草,挤出里面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和作料熬煮而成,可以用牛肉蘸着吃,也可以和牛肉一起煮食。据说,这是侗族用来招待贵客的传统佳肴,有健胃、祛热和助消化之效。宋人朱辅所著《溪蛮丛笑》中便有记载:“牛羊肠脏,略洗摆羹,以飨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

与自然相依相存相守,这是侗族人的智慧,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走在黄岗侗寨,抚摸时光留下的痕迹,在鼓楼下唱一首侗族大歌,你会感到一份清浅而隽永的幸福。走过简单的生活和丰富的非遗技艺,且歌且行,不觉便走入了光阴与生活的深处。

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

饭稻羹鱼,踏歌而行。“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线路以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山深处的黄岗侗寨为核心,汇集当地侗族特有的侗族大歌、侗布、侗戏、侗族牛腿琴、琵琶琴等非遗元素,通过开展民族特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实践旅游扶贫。

线路亮点:侗族文化课—制作侗布(纺纱、染布、捶布)—领略“稻鸭鱼”生态系统(稻田捞鱼、山野土法烤鱼、侗族全鱼宴)—体验侗族木结构营造技艺(制作榫卯结构小板凳)—酿制侗酒—打糍粑—制作竹筒饭—学习侗族大歌、侗族舞蹈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的传统音乐,是传承在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侗族大歌的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对于侗族人民文化精神的传承凝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畲乡“上刀山”

文朝颜

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一不小心就会和非遗撞个满怀。

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一个“山”字,便像脸谱似的,给一个民族贴上了标签。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历史的迁徙路径来看,无论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畲家人的足迹无非是从一座山向另一座山的奔赴。因为长期与山亲近和周旋,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距离,他们保留了诸多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我看来,祭祖舞、传师学师和功德舞虽属传统的祭祀仪式,但更像一场繁复的舞蹈表演。台下锣鼓有节奏地敲响,台上男子戴香火帽、头冠,着乌蓝衫、赤衫,相对而立,忽然击掌起舞,步履轻盈,风一样地旋转、穿梭。他们且走、且唱、且舞,伴以木刀、木拍、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等道具,或吹或摇或碰击出声,一个一个程序有条不紊地演绎着。天气湿热,而他们的长衫却那样厚实,表演的时间亦如此冗长,似乎总也没有结束的时候。阳光照在他们黧黑的面庞上,我看到有汗水滑落下来,但没有难以忍耐的表情。这就是山哈,强悍、质朴、奉献、坚忍,如果可以,我愿意把这些也算作非遗的一部分。

此前只从文本上熟悉“上刀山下火海”这样的词汇,知道是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事情,全当是个神话或臆想。没想到在景宁,却能观赏到真正的上刀山、下火海非遗项目表演。

刀是真正带着利刃的刀,一把一把均匀地钉在木梯上,下方以红布覆盖。照例是冗长的祭祀和表演,法师头戴神额,身着红色长裙,手持龙角、灵刀、震铃,吹一阵,跳一阵,唱一阵,誓要吊足了看客的胃口才徐徐走向刀梯。我不错眼珠地盯着那双脚踩过一层层利刃,毫毛未伤。在梯子的最高处,他还悠闲自在地从腰带上拔出龙角,又来了一番煞有介事的表演。待他下来后,我上前亲手摸了一把刀刃,白得瘆人,惧意顿生。走远了,再回头看,一片寒光闪闪。

火是货真价实的燃烧的炭火,如果阳光不这么耀眼,应能看见火红的烈焰。远远地靠近火堆,便炙得人脸庞生疼。而那个下火海的法师不仅要自己从火中穿过,还要领着一群非专业的“弟子”下火海,且都由素不相识的游客组成,这不能不令人吃惊。法师为每位游客的脚底喷水、画符,念我们听不懂的咒语,据说这样做足了法事,便可保不被烫伤。果然,法师身先士卒地从火海中跑过、跳过、滚过之后,开始领着游客们纷纷从火堆上穿过。那么大的一堆炭火,近摄氏度的高温,他们的赤脚从火海中踏过后,除了沾染上乌黑的炭灰,竟然无一丝一毫烫伤。身为游客的临时弟子被亲友团拉住,问长问短,却没有人能解释出一个所以然。

后来,我见到了67岁的蓝土成老人。他坐在木制的矮桌前,桌上赫然立着一块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牌匾,由丽水市政府授予。他所掌握的牌位雕刻技艺,即将面临失传。

在畲族,祭祖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每个村一般都建有祠堂,内供祖先的牌位,没有祠堂的,也会在二楼正中位置摆放牌位,供奉祖先。牌位的雕刻、上漆,每一道工序都需经手工完成。可是现在,能找到的牌位雕刻人似乎只有蓝土成老人了。

我问老人,你有徒弟吗?老人摇摇头,用含混的语音说没有。他告诉我,自己20几岁做木工时,曾偶遇一位80多岁的老人。老人指着祠堂里的牌位对他说,这些牌位如果没人做,就要失传了,以后祠堂就会空空的。斯人将去,祖风难存,我能想象一个80多岁老人的怅然。或许,也正是这份怅然打动了蓝土成,他拿着老牌位自行研究,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雕刻技艺。现在,各村各家摆放的牌位,多出自蓝土成之手。40多年光阴转瞬即逝,他却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

为什么不带徒弟呢?他说,带过几个的,但是牌位雕刻要很细心,很耐心,所以他们坐不住,就去打工了。老人粗布蓝衫,身前摆着一个半成品的牌位,他拿着几块木板配件合拢给我们看。桌上还有一堆大大小小的刻刀,刀锋尖方圆扁形态各异。他说,这些刀具都是他自己制作的。细读他淡淡的表情,似有自豪,也有失落。再过20年,还有谁将拿起这些刻刀呢?

那么,这些非一般人所能掌握的非遗项目,该怎样传承下去?畲族没有文字,一切民族的、传统的东西仅靠口耳相传。当年轻人再也不甘做一名地道的“山哈”,当他们大量涌入城市,浸淫在现代物质文明中,还有多少人愿意留在畲族村寨,跟着上一辈人学习这些似乎看不到什么效益的技艺?还有多少人愿意回归和坚守最古老的遗风?

归途中,“80后”畲族青年雷李江告诉我,他接下来准备组织一支非遗队伍,让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学。他还说,景宁畲族自治县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用以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我知道,非遗的生存空间虽已日渐逼仄,但只要有人、有心,就有希望。

浙西南畲乡非遗技艺体验游

由东阳木雕、景宁廊桥、瑞安蓝夹缬等非遗体验项目串连而成的“浙西南畲乡非遗技艺体验游”,将线路沿途丰富的人文古迹、乡村风光与传统非遗技艺深度融合,现已成为非遗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亮点:义乌市(东阳木雕)—金华市—武义县—松阳县—景宁县(畲族非遗技艺)—庆元县(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瑞安市(蓝夹缬)

景宁廊桥

廊桥为上面带有长廊的中国式长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景宁现有廊桥座,如大赤坑桥、马仙楼桥、林坑楼桥、大漈胡桥、大漈护关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历史悠久、结构独特、造型优美,充满强烈的地域特征,无论从历史、艺术还是科学角度看,都是古典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和古代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

编辑丨李凤

插画丨花生

设计丨王超

乡村周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yxjt/10928.html

------分隔线----------------------------